童装加盟网
首页
招商
品牌
企业
新款
商机
资讯
订货会
展会
专题
童装加盟网首页 > 资讯 > 从媒体到电商| YOHO!CEO梁超采访实录
从媒体到电商| YOHO!CEO梁超采访实录
CE童装品牌
品牌:CE
2020-12-16 08:55来源于:童装加盟网
分享:

  有货变了。

  这个结论在一些潮流人中传递。有货不是一家大众熟知的电商平台,尽管它的2017年销售额预估做到34亿。普通消费者很少会说淘宝、京东变了,因为对大部分人而言,淘宝、京东只是单纯的购物平台,只存在好不好用、送货速度快不快的差别,而不存在“调性”这回事。但有货不同,它隶属于YOHO!集团,不仅是可以买到各大潮牌的购物平台,还是潮流中人的聚集地。

  调性是有货在残酷的电商圈杀出一条血路的根本。也正因为多年来树立了潮酷的形象,一旦入驻品牌变得更多,要兼顾到更多不同程度的消费者,必然就会引来一些忠实用户的反弹。

  最典型的例子是,有货一度与陈冠希达成深度绑定,两年后中止合作。尽管后面又签了余文乐、陈柏霖的潮牌入驻,但是对潮牌的硬核粉丝来说,失去圈中标杆陈冠希,足以构成质疑一家平台不够潮酷的理由。在与有货停止合作之后,陈冠希也于2017年上线了自己的潮牌电商平台,两家争夺的是同一拨人群。

  这是YOHO!创始人兼CEO梁超必须面对的议论,YOHO!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所有做潮牌生意的公司都要面临的艰难问题:面对一群对个性化异常挑剔的消费者,要如何在商业化和调性当中求取平衡。

  YOHO!目前有800多人,电商业务占收入比例的95%左右,媒体业务的收入只占5%。但媒体过去是,将来也一直会是YOHO!集团不可放弃的业务线。目前YOHO!的媒体内容包括一系列的潮流杂志、潮流App YOHO!NOW、生活方式App Mars,以及同名微信公众号等。以媒体为抓手,YOHO!才能找到那些对潮流感兴趣的年轻人们,再将它们引流到电商平台和线下店里。

  图:有货第一家线下店外观

  从媒体到电商,YOHO!做得比一条还要更早。从2005年推出第一本《YOHO!潮流志》,2007年推出潮流社区,2008年推出电商,再到2017年年底开出第一家线下店,看起来每一步都顺畅,但其中的凶险和对时机的漫长等待,只有局中人才知道。

  在《中国有嘻哈》爆红之前,YOHO!就签了吴亦凡为代言人。《中国有嘻哈》之后,潮牌生意成为投资圈开始考量的生意,而这个时候,有货已经足够大到可以孵化投资其它的国产潮牌。

  36氪与YOHO!集团CEO梁超聊了聊,关于国内的潮流用户群体,有货的线下布局,以及如何找到那些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。线下店扩张的同时,YOHO!也在认真考虑上市计划,目前已知的时间表是,今年将开始准备材料,上市地点首选美国。

  以下为采访实录,经36氪整理编辑

  潮酷的定义

  36氪:有货2017年年底在南京开了第一家线下店,而且2018年的计划里,线下店也是重点。线下店需要涉及提前选址,货品摆放等很多具体而微的的东西,而且每家店的执行可能还不太一样。对比电商,线下的效率是不是不够高?

  梁超:线下是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,而且我们现在只是内部规划,除了南京之外,还会在2018年找一些三四线城市,开800平左右的店。我觉得做这件事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去开店,在于人。你在这个城市里面,能不能找到对潮流时尚感兴趣的人,去把我们要做的事情传播出去。复制线下店,开个三五百家,并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,因为有太多的品牌,太多的超市都在做连锁的布局。

  36氪:你具体打算用哪些方式去找到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?

  梁超:媒体传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,但肯定不是唯一的。现在媒体在去中心化,以前讲一个权威媒体能够把这个声音放出去,现在可能不是一个人发声的问题,是很多的大V、自媒体号都在发声。第二,我们也在考虑线下,三四线城市相对规模比较小,一个热点的发生对这个城市的人影响是巨大的。举个例子,今天如果在一个三四线城市开了一家有趣的店,明天全城的人都知道,传播效能是高于上海、杭州的。第三个办法是地域性营销,在这个城市有了线下之后,再去做这种当地的媒体营销。这三种方式其实跟一二线的做法都差不多,我们也一直在做,执行的方向可能会有些不一样。

  图:派对是有货线下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一种

  36氪:传统观点会认为线下成本比线上更高一点,这是否意味着你们未来要把资金重点投入到线下部分?

  梁超:从趋势上看,线上线下的成本还不一定谁高谁低。我看到一个最新的数据,说南京有60%的商业体处于待招商的空置状态,商业体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。YOHO!做的又是一个能够帮商业体引流的事情,这些能够帮我们拿到更好的条件。我们现在线下店的运营成本是不比线上高,未来我也不敢说一定低,但至少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。

  36氪:从做杂志到做电商,中间的跨度你是怎么填平的?这两者的路径、组织构建应该有很大的不同。

  梁超:我当初做媒体的出发点是认为中国的年轻人会变得越来越潮,越来越酷,所以说媒体不是我的最终目标,只是一个载体,它能够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潮。你说做零售和做媒体有很大的区别吗?一定有,从执行层面上来讲,各有各的要点,各有各的门道,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,就是怎么能让这些消费者变得更酷。

  我们媒体和零售的招商是一个部门的,因为能够在你这儿投广告的,和能够把货放在你这儿卖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品牌。同样的,你影响到也都是这些用户,他们又想了解内容,又想从你这儿买东西。

  36氪:关于潮和酷,你是怎么定义的?

  梁超:潮跟酷不能用一句话来理解,但是合起来我觉得它们有共同点,就是个性。潮背后是由多元化和个性化组成。以前我们讲潮是什么?穿阔脚裤,染头发,但现在不是这样的,现在说的是玩滑板、跳街舞。喜欢嘻哈叫潮,喜欢听流行音乐的就不叫潮吗?我觉得也不是。潮流现在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元素组成。如果你是有自己的个性,且敢于表达自己的个性,其实就已经具备了潮和酷的基础。

  36氪:05年你刚开始创业时到现在,追求潮酷的人群规模变化有多大?

  梁超:拿发行量举例好了,我们第一期杂志在全国一共发行了一万册,四个城市,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广州。我们杂志现在一个月的官方发行量大概在68万册。

  平衡的公式

  36氪:《中国有嘻哈》之后,媒体开始注意到嘻哈和潮牌消费的潜力,在这之前之后,是不是就已经有不少平台想做同一拨用户的生意?

  梁超:一直有,具体来说分成两类,第一类就是大平台。但我觉得大平台没有想清楚,他们依然把它当标品在卖,觉得什么都能卖,我今天能够把3C类产品,书籍、化妆品这些标品都销售掉,为什么潮牌就不能销售呢?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。如果潮牌变得更大众化,不去做渠道的甄选和货品的区别,它很可能就变成一个不那么潮的品牌,也就失去它生存的价值。

  另外有一些新兴的平台也在琢磨这件事儿,但是也会相对难一点。因为毕竟有货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十多年,有很大的时间成本在这儿。你也许会说我是通过直播去卖,通过微信去卖,这些只是手段,而且这些手段我们也在做拓展和尝试。

  36氪:如你所说,一个东西一旦过于商业化,潮牌用户就会很抗拒,同样的,也有人觉得有货现在已经太大了,不够潮酷,尤其觉得你们没有跟陈冠希继续合作是个非常大的失误。这些声音对你们来说会是一个需要处理的情况吗?

  梁超: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个在平衡的过程,又要商业化,又要保持自己的潮流调性,中间该怎么去balance,这里面一定有我们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,我们会根据消费者的一些反馈进行调整。

  比如说有货之前在做整个App的改版,我们发现后来越改越像天猫、京东。的确,如果追求效能、转化,跟它们像是最没有错的,因为它们都是更大的品牌,是研究过更广大的用户需求做出来的东西。但是对于有货而言,如果今天我只追求转化,追求UV价值,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调性。所以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,我们又做了一次改版,让整个有货回归到更倾向于内容导向的版本,结果在App Store里面就有非常多的用户说这才是有货该做的事儿。

 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自己在摸索的过程,包括跟品牌合作,我们也降低过门槛,引进了一些可能没有那么潮的品牌,那现在我们也在做一些调整

  图:YOHO!产品线发展历程

  36氪:到今天你们还会把自己定义为小众文化吗?

  梁超:我们从头到尾没有觉得自己是小众,我们只说自己是垂直。这个垂直是可大可小的一个范围,今天要是到日本、韩国、欧美,喜欢潮流时尚的人是小众吗?肯定不是,大部分人都喜欢潮流时尚。但是在中国,今天可能大部分的人确实就不太懂,只能说是相对小众。我们是一个垂直的平台,但是我们相信这些人群会越来越大。

  36氪:所以是这两年有货遇到了特别好的时机是吗?这也许是十几年以来,除了创业那个时点之外的最重要节点,有货需要再次去确定它的地位。

  梁超:我觉得算是。从2008年一直到2015年,所有的互联网平台讲的都是卖货的效率,反正能把东西卖掉就行。但是现在大家谈的是什么?谈的是消费,是新零售和精准营销,在谈的是货品的区别,怎么能够做最有品质的东西,而不是卖爆品。这些其实是YOHO!在12年前创业的时候就在想的一件事儿,中国的年轻人一定会因为他们的潮和酷,选择适合自己品味和消费能力的产品。现在已经到这样一个时间点了。

  花钱的效率

  36氪:听说南京店开业的时候,你经常

相关资讯
更多>>
叮当猫潮童童装品牌
  • 三天内
  • 一周内
  • 一个月
宾果童话童装品牌
维尼叮当童装品牌
的纯童装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