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位分享:3岁看大,7岁看老。人的很多性情是在很小对时候就形成的。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、自信、受欢迎的人。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“希望”,就会出现,更多情况下,需要家长关注、培养,或者提醒、纠正。
“我不行”!
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。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,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。3-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,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,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
很多父母(老人)为了鼓励孩子,动辄将“真棒”、“最聪明”、“最厉害”挂在嘴边,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。但是,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。他很容易就发现,完全不是那么回事!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,在某些方面,还差得很远。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。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,怕出错,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,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,不敢轻易尝试。
怎么办?
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。最重要的是,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,而不是当下的某个成绩。不要说:“你今天表现很好,做的太棒了!”,而是说:“你今天好用心,好努力哦!”。清楚地让孩子知道,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。重视过程而非结果,才能让孩子们有信心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。
不合群!
3-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。但是,家长却可以看到,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,似乎天生就是“社交高手”。在这些孩子身上,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:愿意分享、有爱心、愿意帮助他人、遵守规则、主动。而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;有的孩子不断地“撩”别人,让同伴反感;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,很难参与游戏。
怎么办?
跟大人一样,儿童也不喜欢霸道、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,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。分享和规则不是本能,孩子小,若是做不到,切不可强迫他去做。而是当别的小朋友主动邀请你,同你分享玩具和美食的时候,要让他记住并道谢;当别的小朋友在他后面排队的时候,要让他扭头看一看这样的场景。将分享和规则的场景记在心里,即使现在学不会,对孩子以后的合群大有裨益。
害羞!
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,在家的时候,孩子声音洪亮、手舞足蹈、能唱能跳,可一旦来了生人,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。譬如:不好意思跟长辈打招呼,或者好心的叔叔阿姨想跟他说说话,孩子立即就成为蜷缩的刺猬了。事实上,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,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。
我们现在已经知道,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。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,并遵守规则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,他们的“安全区域”小,因此适应慢,花费时间长;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,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;由于不爱争取,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;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快速、激烈的竞争年代,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,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……
怎么办?
他愿意到外面玩,却很不希望别人“注视”他,被放在“聚光灯”下的感觉,只能让他更不自在。你得让他知道,自己并不是那么“与众不同”,大家并没有区别对待他,甚至也没时间盯着他。每个人都是集体活动、生活里的组成部分,退缩意味着需要别人承担的更多。所以,给他更多的时间以进入状态,慢慢的让他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。
坏脾气!
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:“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。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,他就会赖在地上,手舞足蹈。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,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。每次他发脾气,哄劝、呵斥、打骂、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,我都尝试过,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‘安抚’或者‘镇压’下去,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,弄得我筋疲力尽。”
通常的情况是,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。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,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,两人相互大叫,没有赢家;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,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: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并无效的。父母需要牢记的是: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,他就会再发脾气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。
怎么办?
越位提醒:人人都会生气、伤心、沮丧和失望。不同的是,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,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。尖叫、地上打滚、哭喊、摔东西、骂人、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,却不是健康的。当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,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,可以通过打枕头、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;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,扔到情绪垃圾箱;还可以做“呼吸气球操”,以使自己平静下来,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否则,发脾气的目的坚决无效。